
在今年的夏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以其活力四射的赛事吸引了全国的目光。令人惊喜的是,在这516名参赛球员中,教育系统的师生占据了275名,其中学生217名,教职工58名,占比高达53.3%。校园足球的青春活力席卷各个赛场,成为了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点燃了人们对我国足球崛起的新期待。
那么,如何以“体教融合”为突破口,推动校园足球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更完善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筑牢发展根基,优化校园足球生态。在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的八人制足球场上,小队员们正在训练。这支足球队不久前刚在第六届“侨心杯”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中夺得季军。球队从初出茅庐的“小毛头”成长为训练有素的“狼”性团队,其背后的秘诀是什么呢?
据紫琅一小体育学科组长张银华介绍,球队由少体校专业教练负责训练和技术指导,体育教师全程参与管理和后勤保障。学校拥有超过100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球队每周训练6次以上,每次训练至少90分钟。
紫琅一小只是江苏校园足球特色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金泉表示,近5年来,江苏新建和扩建了580片校园足球场,改善了600余万平方米的运动场地,打造了“一校一品”的足球运动空间。
在江苏盐城市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足球被纳入课程教学,以社团活动、每天一节体育课为载体,确保学生在掌握足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体质,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
江苏通过“引进退役运动员+在职教师转岗+国际教练驻校”的模式,累计培训了1.2万名教练员和6000余名裁判员。从南京发布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工作方案,到常州、无锡提出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再到苏州构建完善的青训体系,江苏各地在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发力,构建了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生态。
目前,江苏已建成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376所、足球特色学校2785所、试点县(区)14个、“满天星”训练营6个、试验区2个,3所高校获批新增本科足球运动专业布点,数量规模居全国前列。
打通成长“断点”,读书踢球两不误。在江苏苏州吴县中学,陆子皓、陈开忠、赵文锦即将进入苏州大学学习,开启人生新篇章,OD体育线上。韦莉副校长介绍,足球班学生的文化课由资深师资团队授课,这种“专业训练+优质教学”的培养模式,推动了文化教育与足球训练的融合,为球员们提供了均衡发展的机会。

“12岁退役”现象是青少年足球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江苏各地市在解除孩子与家长后顾之忧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苏州着力打通关键学段衔接壁垒,构建“631”升学直通体系,南通和盐城等地市也实现了足球特长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整建制升学。
南通市教育局局长孙剑波表示,在南通,足球与学业从来都不是单选题。2025年,南通有53名球员高考录取“双一流”高校,如东县岔河小学走出的足球少年曹俊杰被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录取。
让每一名足球特长生拥有更多元的成长路径,是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江苏盐城东台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崔新春表示,破解“12岁退役”现象,还要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在选拔优秀苗子时就和家长谈到孩子未来的发展问题:训练、比赛、学习兼顾,帮助孩子上好大学或进入国家队、省队,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可塑性人才,让每个选择足球的家庭无后顾之忧。
以赛促训,建立完善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南通校园足球通过举办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让有足球天赋的孩子们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家宏表示,完善竞赛评价体系,实现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的协同发展,可以让校园足球的金字塔根基更加稳固、塔尖更加突出,OD体育在线官网。
起源于江苏张家港的“贝贝杯”青少年足球赛,是众多足球明星梦想起航的摇篮。2025年,第二十六届“贝贝杯”青少年(12岁男子组)足球赛首次迎来韩国、泰国两支国外球队的加盟,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了实战能力。
通过高频次、高质量的比赛实战代替部分传统训练,可以快速提升球员的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张家港贝贝队教练戴超杰介绍,他们通过“比赛—分析—训练—比赛”的闭环,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培的良性循环,持续发掘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
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连续举办了28年,实现了省市县校全贯通、大中小学全学段广泛覆盖,每年参与学生超100万人次,成为推动全省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与提升的重要平台。这片绿茵场不仅是运动拼搏的场所,更是追逐梦想的育人园地。(光明日报记者 李健 苏雁)